形态描述
鉴别特征 鼓膜裸露,无喉褶,尾长不到头体长的两倍,体背大鳞排成纵行,后肢贴体前伸最长趾端达颈或鼓膜,第四趾短于胫长而与头宽约相等,背正脊有一行黑褐色三角形斑纹。
形态 全长雄蜥(71+118)mm,雌蜥(73+116)mm。生活时头体背面浅褐色,沿背脊有5-7个黑褐色三角形斑块,前后斑纹排列成一纵行,或前后斑纹彼此交错排列,或三角形斑前后互相连续,三角形尖端朝向后,但亦有个别变得不呈三角形者。在背脊三角形斑纹的两外侧各有一条浅色纵线纹。上下唇缘黄白色,从眼到口角有一黑色线纹,四肢及尾背面有黑色横纹,腹面为一致的黄白色,或杂以灰黑色。头宽为头长的三分之二左右,吻端较钝,略超出下颌;吻棱与上睫脊呈刀状,彼此相连续;两颊明显凹陷;鼓膜裸露小而明显。头背较平坦,前额微凹,而雄蜥两眼间显著凹陷,前额中部微凸,被复着大小不等的棱鳞,鳞具短脊或由细粒缀成之线状突起;吻鳞宽而低,高为宽的四分之一,上缘与5枚小鳞相接;鼻鳞大,卵圆形;鼻孔圆形,位于鼻鳞中央偏后;鼻鳞与吻鳞间相隔一枚小鳞,鼻鳞与第一上唇鳞相接或相隔一枚小鳞;每侧上唇鳞7-8枚,偶有一侧为9或6枚者,常左右不对称,上唇鳞内侧有二行鳞与它平行,仅略短于上唇鳞;颏鳞三角形,前宽后窄,下唇鳞数与上唇鳞一致。无喉褶,肩前褶明显。颈鬣较发达,与背鬣相连续;体背复以大小不等的棱鳞,其间杂以显著隆起的大棱鳞,近背脊两外侧的大棱鳞前后缀成二纵行,躯干腹面鳞片大小几乎相等,排列整齐,全部显著起棱,棱尖向腹后方;尾基部膨大而呈圆柱形,向后略侧扁,其上覆以起棱大鳞,棱端向后尖出,尾基部上方两侧后肢前面有一隆起;尾长不到头体长的两倍。四肢大小适中,被以大小不一致的棱鳞,第III ,IV指几等长,第IV趾长于第III趾短于胫长而与头宽约相等。指趾均具有锐利的爪,后肢贴体前伸最长趾端达颈与鼓膜之间。雄雌差异,昆明及西双版纳标本尾长与头体长之比雄蜥1.81-2.02,雌蜥为1.53-1.86。而贵州标本无此差异。
形态 全长雄蜥(71+118)mm,雌蜥(73+116)mm。生活时头体背面浅褐色,沿背脊有5-7个黑褐色三角形斑块,前后斑纹排列成一纵行,或前后斑纹彼此交错排列,或三角形斑前后互相连续,三角形尖端朝向后,但亦有个别变得不呈三角形者。在背脊三角形斑纹的两外侧各有一条浅色纵线纹。上下唇缘黄白色,从眼到口角有一黑色线纹,四肢及尾背面有黑色横纹,腹面为一致的黄白色,或杂以灰黑色。头宽为头长的三分之二左右,吻端较钝,略超出下颌;吻棱与上睫脊呈刀状,彼此相连续;两颊明显凹陷;鼓膜裸露小而明显。头背较平坦,前额微凹,而雄蜥两眼间显著凹陷,前额中部微凸,被复着大小不等的棱鳞,鳞具短脊或由细粒缀成之线状突起;吻鳞宽而低,高为宽的四分之一,上缘与5枚小鳞相接;鼻鳞大,卵圆形;鼻孔圆形,位于鼻鳞中央偏后;鼻鳞与吻鳞间相隔一枚小鳞,鼻鳞与第一上唇鳞相接或相隔一枚小鳞;每侧上唇鳞7-8枚,偶有一侧为9或6枚者,常左右不对称,上唇鳞内侧有二行鳞与它平行,仅略短于上唇鳞;颏鳞三角形,前宽后窄,下唇鳞数与上唇鳞一致。无喉褶,肩前褶明显。颈鬣较发达,与背鬣相连续;体背复以大小不等的棱鳞,其间杂以显著隆起的大棱鳞,近背脊两外侧的大棱鳞前后缀成二纵行,躯干腹面鳞片大小几乎相等,排列整齐,全部显著起棱,棱尖向腹后方;尾基部膨大而呈圆柱形,向后略侧扁,其上覆以起棱大鳞,棱端向后尖出,尾基部上方两侧后肢前面有一隆起;尾长不到头体长的两倍。四肢大小适中,被以大小不一致的棱鳞,第III ,IV指几等长,第IV趾长于第III趾短于胫长而与头宽约相等。指趾均具有锐利的爪,后肢贴体前伸最长趾端达颈与鼓膜之间。雄雌差异,昆明及西双版纳标本尾长与头体长之比雄蜥1.81-2.02,雌蜥为1.53-1.86。而贵州标本无此差异。
大小
全长雄蜥(71+118)mm,雌蜥(73+116)mm。
生物学
生物学资料 生活于山区。常见在草坡、玉米地、灌木丛及麦田等处活动觅食。吴介云报道云南高黎贡山标本采自海拔1630m,中科院成都生物所贵州兴义七舍标本采自海拔1880m,伍律等记贵州威宁标本采自2290m;云南丽江标本采自2730m;昆明动物所标本采自昆明2000-2100m。从3月5日至6月25日均在野外采到标本。剖视6月25日采自云南宾川鸡足山一雌蜥,怀卵7枚,左侧输卵管有卵4枚,右侧3枚,最大卵径8mm * 14mm。伍律等((1985: 38)记载贵州威宁25雌蜥,左侧输卵管有卵1-7枚,右侧2-7枚。两侧输卵管怀卵总数3-14枚,卵径6-9mm * 8-15mm。该文又记曾于7月在野外采到两窝卵,一窝10枚,卵径8-9mm * 12-13mm;另一窝卵6枚,卵径8-9mm * 14-15mm(未记采集地点)。
垂直分布:1630-2730m。
垂直分布:1630-2730m。
生境信息
生活于山区。常见在草坡、玉米地、灌木丛及麦田等处活动觅食。
海拔范围
国内分布
贵州(兴义、威宁)、云南(昆明、东川、腾冲、丽江、西双版纳、武定、宾川、沪水)。
分类讨论
查看标本 云南:昆明4♂♂ (CIB825015, KIZ78001-2, 74002) 9♀♀(CIB500012-13, 825016-17, KIZ78003, 78005, 83011, 861002、无号),宾川3 ♂♂(CIB580771、580786、580816)5♀♀(CIB580730, 580787, 580812-814)2幼(CIB580785, 585001),西双版纳1♂(CIB625233) 6♀♀(CIB625210-11, 625216-18, 625221) 6幼(CIB625212-15, 625223, 625234)。贵州:兴义3♀♀(CIB63 III 5197、63 III 5201、63 III 5274) 2幼(CIB63 III 5232、63 III 5255)。
上颌齿16-19,后部为三尖齿。
文献记载:伍律等(1985: 38)报道贵州威宁20雄101雌蜥标本,最大个体雄蜥(69+101)mm,雌蜥(80+145)mm。
核型资料:李树深等(1981: 223)报道,根据昆明西郊1雄2雌蜥,2n=46,其中12对大型中部着丝点染色体,11对微小染色体。大小染色体之间界限清楚,截然分开,互不混淆。
上颌齿16-19,后部为三尖齿。
文献记载:伍律等(1985: 38)报道贵州威宁20雄101雌蜥标本,最大个体雄蜥(69+101)mm,雌蜥(80+145)mm。
核型资料:李树深等(1981: 223)报道,根据昆明西郊1雄2雌蜥,2n=46,其中12对大型中部着丝点染色体,11对微小染色体。大小染色体之间界限清楚,截然分开,互不混淆。